每到元宵節,心情總是格外燦爛。那些綻放在夜空中的光彩,無論是氣象萬千的煙火、蹁躚飛舞的天燈,或花樣繽紛的燈籠,都能撩起心底的浪漫遐思,蕩漾出迷濛的漣漪。
一如往年,當黑夜的布幕拉上之後,蓄勢待發的元宵燈會活動便瞬間引爆。屋外一片喧騰,鞭炮聲、蜂炮聲與煙火聲此起彼落,不絕於耳,迅速點燃歡慶的氣氛。心裡蠢蠢欲動,想出門恭逢其盛,無奈房間裡的置衣架已堆滿換洗的衣物,宛如火山不斷噴出熔岩,岌岌可危。為了不讓熔岩把整個房間吞噬,只好禁錮賞燈的興致,捧起一籮筐的衣物,用洗衣機洗淨內心的慚愧。
晾完最後一件衣服,夜已闌珊。燈會活動轉瞬即逝,像一陣流星雨。四周漸趨寧靜,只有燈籠的紅暈依然在黑夜中漂浮,搖曳著人們向神明默默祈求的福澤。或許是心裡殘留著燈會的憧憬,明知曲終人散,卻還是依戀的斜倚在陽台的欄杆上,遲遲不肯進屋。
涼風徐送,心頭倏忽飄起一抹古典的情懷,思緒墜入宋詞<青玉案>所描繪的元宵韻事裡。那一夜,辛棄疾筆下的主角縱情遊走,看花燈,看煙火,也看紅男綠女。左顧右盼,暗自尋覓心儀的對象,卻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落中徒增寂寞。就在黯然神傷之際,忽然柳暗花明。原來,尋尋覓覓的那個人一直都佇立在不遠的微暗角落。這才發現,「眾裡尋他千百度,驀然回首,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。」
多年來,自己也在情路上不斷找尋答案。春花秋月不斷交替,遊走的愛卻依舊居無定所。滄桑越多,心靈越防備,而愛情也越來越不純粹。不願再狂喜狂悲,也不願再一往情深,畢竟已經過了癡狂的年少時代。愛情裡添入更多理性成份,就怕感性成份不能保鮮。
最近把最愛的一齣日劇《東京愛情故事》拿出來重溫舊夢。十年前的經典,看了第三遍,以為自己不會再像大學時那樣激動,不會再天真的被那種全心全意的愛給感動,但是看到最後,依然濕了眼眶。或許是在劇情中想起太多初戀的畫面,也或許是在主角身上看見太多自己的影子。在模糊的視線裡,恍然發現,經過百轉千迴後,自己的愛依然有最初的那種純粹。
一道嘹亮的聲音乍然劃破寂靜的夜空,黑暗中意外冒出一朵朵絢麗的銀花。源源不絕的銀花恣肆怒放,彷彿是上天賜予的驚喜。我望著璀璨的天空,釋放了最純粹的愛,也釋放了最率真的自我。
撰稿日期:97/02/21